《正向思考不是你想的那樣》:追夢,不能只靠正面思考
適讀族群
✓想實現夢想者
✓正計畫轉換跑但遲遲不敢行動者
✓覺得自己經常使用正向思考願望卻總是沒實現者
✈小元推薦理由及心得分享
我在〈「吸引力法則」──為什麼許了願,卻沒有實現?〉一文中寫過。
「行動」則可以加速顯化的過程,讓身體也保持在同樣的振動頻率,而在行動前有慎密的規劃;行動時,把精力花在刀口上,更可收事半功倍之效,當身心有著相同的頻率,兩者會產生共振。
因此當看到這本《正向思考不是你想的那樣:讓你動力滿滿、務實逐夢的動機新科學》(Rethinking Positive Thinking)[1]以非常嚴謹的實驗研究、文獻探討自己有所共嗚之事,著實十分欣喜。(Rethinking Positive Thinking,直譯為「重新思考正向思考」,其實這樣翻也挺直白的,且個人認為更接近書的原意~)
全書從「正向思考」、「吸引力法則」出發,說明這種「過於樂觀的正向思考」所帶來的利與弊(當然是B>Z)。作者的研究揭示,如果只是一味的正向思考、在幻想時充滿樂陶陶的感覺之後,一旦回到願望沒成真的現實,很有可能帶來更深沉的失落,甚至是自我懷疑與否定。
經作者長年的研究與諸多的實驗後,她發現對自己有「合理的期待」者,是最有可能實現夢想的族群,範圍從學業、生涯、到生理的復原速度,都出現相同的結果。以臨床上的髖關節病人為例,「病人對髖關節手術復原的期待,如果是根據對復健步驟的了解,那麼期待愈大,復健師評估他們的關節活動情況、上下樓梯數量以及整體復原情況,也愈良好。反之,病人若只是幻想能夠輕鬆迅速復原,治療師觀察到的復原徵狀就愈少。」(p.37)
作者將此一情況以「心智對比」(mental contrasting)稱之,強調個人若能在想像夢想實現後比照(對比)目前自身現況、所擁有的資源,規畫「可確實執行」的計畫,是最有可能實現夢想的。
她提出明確具體的四個步驟,WOOP:Wish(願望)、Outcome(結果,我覺得更貼切的翻譯是「想像結果」,以下採用我個人的翻譯)、Obstacle(障礙)、Plan(計畫)。(p.191)
我將以自己的經驗為例,進一步說明這個WOOP步驟。一個正逐漸現實中,一個中途我便以放棄做收。(保證過程絕不藏私XD)
Wish(願望):以心理諮商、心理治療為業
Outcome(想像結果):從事自己喜歡之事為業的滿足感、成就感
Obstacle(障礙):我沒有諮商心理師執照
前三個步驟基本上很快就可以完成,真正困難的在第四步,Plan(計畫)。特別是當你的夢想,看起來與現況八竿子打不著時。我是用一步步往回推的方式,來決定在不同的階段所必須做的事,因此在「計畫」這個階段,可以再拆成許多的小步驟,要逐一達成,可能需要花費數個月甚至數年,端視你的夢想大小而定。
1. 要取得諮商心理師執證→得由諮商相關研究所畢業
研究所入學方式有推甄及考試,我評估自己的狀況後,認為自己推甄會比較有利。
.「心智對比」點:分析考試及推甄的入學管道,評估自己個人特質與過去表現(我大學入學、第一個碩士研究所入學都是用推甄的),決定先以推甄為主要入學管道。
2. 以推甄入學→(1) 得拿出相關經驗來證明 (2) 表達出企圖心
決定之後,我從2015年開始,先後報名參加兩個與諮商有關的志工培訓(類似張老師、生命線、各縣市家庭教育中心)。也利用學校資源,下修大學部的課、參加工作坊,並留下參與記錄。
.「心智對比」點:評估自己的時間、可用資源。
上述的(1)、(2)不只補足我基本知識與概念,也一再檢視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這行,一如作者提到的這段。
心智對比的「魔法」在於,它能夠在人們沒有察覺的情況下,將未來與現實連結在一起。藉由先想像未來的心願,再思考眼前的現實,來引導自己去考慮是否真能克服眼前妨礙願望成真的現況,根據過去的經驗,來激發我們的期望。當我們想到自己的願望有可能達成時,未來和現實才會在非意識的層面融合在一起;當那些願望是無法達成時,未來與現實就不會融合在一起,而是變得不相連。(p.140)
經常可以看到一個對於夢想的謬誤是,「立定目標了就不能改」。我覺得這會造成人們在決定時的焦慮,好像立了一個承諾、就非得達到它,不然自己就是個背信之人,因此陷入遲遲無法下決定的無窮迴圈……
但有誰說夢想不可以改的?!我小時候第一個夢想是開飛機,現在雖然還是會想有機會的話要去學一下(當然不是去夏威夷學),但我個人認為這比較是「興趣型」夢想,不是「志業型」夢想。我對兩者的分別,在於「志業」不做的話,我等自己五十歲的時候會後悔;「興趣」,找時間達成即可。[2](我的興趣型夢想可多了呢,除開飛機之外,還有學爵士鼓、小提琴,去北歐追極光、埃及看金字塔、德國參訪猶太博物館等~)
因此,我目前已經可見的Plan(計畫)以時間來說共有兩個階段:
1. 考上諮商所(已完成,花費時間:約2年)
2. 由研究所畢業(預計至少3年)
其後還有通過心理師高考、就業等事,但那些「不太需要現在就決定好,只要有個大方向即可」。
有時候也會出現支線任務,一樣可以用WOOP來實現。像我的支線任務,是錢。要當至少三年的全職學生,我估評至少要存個30萬以上(若含生活費的話,30萬可能還不夠,之後得再接個家教或學校工讀),這個支線任務的WOOP如下。
Wish(願望):在一年內存到30萬
Outcome(想像結果):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唸書
Obstacle(障礙):找到一個年薪約40萬,且晚上想去上課,因此還得是朝九晚六、不太需要加班的工作
Plan(計畫):如果說同樣的兩份工作,一個是固定4萬(頂多微幅加薪)、一個是以3→4→5→……逐年遞增,那我要的是前者,因為只要第一年。所以這讓我在剛畢業找工作上的範圍縮小很多,後續的準備資料、面試等就不再贅述。
分享完了逐漸實現中的夢想,來談談曾經「走錯路」的另一段經驗。
Wish(願望):當建築相關設計師
Outcome(想像結果):做出令人拍岸叫絕的好案子、工作接不完(遮臉)
Obstacle(障礙):非本科系、沒有畫畫底子
Plan(計畫):去修課、學素描
認真做了幾個模型後,我產生了歐廷珍所寫「當那些願望是無法達成時,未來與現實就不會融合在一起,而是變得不相連」之感,我的未來與現實離得愈來愈遠,像是畫圖怎麼樣都畫得跟我國小時差不多,要落實自己的設計概念愈來愈備感吃力,加上考研究所備一沒上的打擊,不到一年我就放棄了XD(詳細過程可參考分享在PTT graduate板的這篇文)
可是那些認真上過的課、學過的色彩學、設計概念,成為現在的養分,讓我在簡單的設計、修圖可以不假他人之手。像現在的logo、部落格版型、文章的示意圖、工作坊小講座的宣傳圖等,目前都是我自己做的。
只要好好走過的路,相信都不會白費。一如我曾經在諮商所面試時被老師問「從理工跨諮商跨很大耶」,得以堅定地捍衛自己曾經的努力:「我認為不會,理工背景長年的訓練,讓我可以很快地看出當事人的模式。透過精簡的方式描述複雜的狀況,是數學的價值與精神。」
最後,關於「夢想」二字,我會說:「夢想對我的意義,其實是有如北極星的存在。它不是握在手上的,而是指引方向。一步步踏實地、甚至篳路藍縷地走,才是我們當下最重要的工作。」(此指work,非job)
祝福各位。
推薦閱讀
〈「吸引力法則」──為什麼許了願,卻沒有實現?〉
〈尋找自己的使命與志業〉
《失控的正向思考》(TAAZE連結)
感情/人生類文章總整理 – 復合挽回/付出/男友女友OOOXXX是什麼心態等
除e-mail等個人資訊外,有問題留言請用公開留言發問,並且留個暱稱讓我認識一下吧 😀
※利益揭露:透過本篇文章的連結到TAAZE買書,我可以得到1~2%的回饋金~
[1] 作者歐廷珍(Gabriele Oettingen)為紐約大學及漢堡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撰寫超過一百篇以上的論文與書籍篇章,深入探討人們「思考未來」一事,對於認知、情緒以及行為的影響。
[2]當有網友來找我進行(廣義的)生涯規畫諮詢時,我總會提出一個問題,「你覺得當自己50歲時,會不會後悔沒有去做?」如果答案是會,那或許「現在」就應該要去做,這樣你才能幫自己做一個決定、要不要繼續的決定。而不是一直猶豫不絕、躊躇再三,白白蹉跎時光。
這是在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當尼采哭泣》(TAAZE連結)一書所讀到,取自於尼采(Nietzsche, 1844-1900)「永劫回歸」的概念。「『永劫回歸』意謂著每一次你選擇一個行動,你必須是願意去為整個永恆選擇了它。而且,這對每一個沒有做出來的行動,每一個胎死腹中的想法,每一個被避免的選擇來說,亦是如此。而且,所有不曾體驗的生活,會繼續保持塞滿在你的內心裡面,在整個永恆之中都不被體驗。而那來自於你良心中被忽視的聲音,會對你永遠地吶喊。(p.378)」
如果我們生命中的每一件事,不論是痛苦還是愉快,都會以同樣的順序再經歷一次,你會願意再過一次自己的人生嗎?如果你願意,那大抵可以說這是一個無悔的人生。如果你不願意,或許可以試著做些調整。
► LINE預約諮詢 ◄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