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諮商在幹嘛?職場人際案例

團體諮商.png

圖片背景取自pixabay

  開始說團體諮商的功能與效果之前,先說個真實故事。

  ※以下內容純為虛構,如有雷同是巧合、也是我故意寫得模糊,好讓你對號入座、或是覺得「好像那個誰」。

  阿明是工作上認識的同事,某一天他突然說想找我談談,在答應之後,我們來到一間平常用於開會的會議室裡。

  剛坐定,阿明就開始一股腦地倒了一堆話出來,從他覺得我對他不友善、主管不喜歡他,到他覺得自己被同事們針對。然後他說這是因為他小時候被同學排擠霸凌過,所以對別人的反應很敏感云云。

  我在那個當下除了覺得莫名其妙、有些同情他之外,更多的是不爽。因為我並沒有無聊到去針對他(工作很忙啊!),且在聽他敘述的過程中,腦中浮現三個字:「不意外。」

  當自己在浮現這樣的念頭時也瞬間感到羞愧,「我怎麼如此沒同理心」?可是,我當下的感受與情緒也是真實的反應,這我開始深思「在霸凌與排擠這件事上,會不會是某種投射性認同」?

  「投射性認同」是客體關係學派的專有名詞,意指我們呈現出的行為舉止會「誘使」別人做出相應的反應,而他人的反應又再次映證了自己原本的預設。

  以阿明的例子,他原本的預設可能是「怕被別人討厭,因此對人處事得小心翼翼」,因此他在人際上總是畏畏縮縮、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也因為覺得自己不會講話、怕冷場,故同事們的午餐邀約也多半回絕。

  但其他人會怎麼看阿明呢?大部份的人不會看到他心裡的擔心與害怕(在阿明沒說之前我也不知道),只會覺得他很難溝通、都不知道他在想什麼,而且總是不跟大家一起吃午餐。「可能他只是短暫來這裡,沒多久就會跳槽吧。」有位同事曾這麼說。

  在同事開始減少跟阿明講話,午餐也不會特別問阿明要不要一起吃後,阿明開始覺得大家都在排擠他(因為不跟他說話不找他吃午餐),最後黯然離職……

  到這我想各位已經看出來,阿明的行為其實是惡性循環,因為自認不擅言詞所以疏於表達,若造成誤解卻又無法適當處理。待累積到無法再忍受的程度時,才以指責對方(你對我不好)或自貶(都是我不好)的方式一次爆發……

  這種情況去個別諮商有用嗎?有,但我覺也可以考慮團體諮商甚至個別、團體一起進行。

  因為阿明需要的並不只是要「知道」自己不必在意所有的人,而是一個足夠安全和真誠的環境,來重新體驗和學習人際互動。在身體與情緒都被照顧到的情境下,藉由團體成員的互動滌淨過去的負向經驗,讓阿明知道「自己的話是被其他人重視的、表達自己的意見與感受不會招至不好的結果」。

  與個別諮商只有自己與心理師不同,團體諮商是由6-12位成員加上1至2位心理師組成的群體。參加的成員可能在人際上都有些困擾,諸如總是承擔了一堆事的小珠,每次在終於受不了而表達憤怒時卻被別人說她活該;或是集高富帥於一身的阿華,不知道為什麼在送了女友名貴禮物後,下場都是被提分手;還有長相身材都不亞於模特兒的莉莉,追求者眾但好像沒有人真心待她……

  在團體過了初期的階段,大家的互動會開始呈現自己平常在社會中習慣的樣貌,這時你會看到,小珠在聚會時總是第一個到、最後一個走,她排椅子、她收椅子;阿華常常對其他人說的故事搶頭香發言,指點別人要這樣那樣做;莉莉每次都穿得很性感也就算了,如果坐在她身邊的男性發言完,一定要摸對方的手臂以示安慰及支持,但對女性就不會這樣做。

  團體開始前,成員們承諾自己將以真誠不批判的態度參與團體,會在團體中「指出自己看到的畫面,並且說這讓我有什麼感覺?」做為彼此的回饋。

  因此小珠會知道她這樣做的確讓大家每次來都有個舒適的環境,但環境是大家的,她不必全部攬在自己身上,使得大家最後都很依賴她的「付出」;阿華開始瞭解,女性也是獨立成熟的個體,並不需要他像主管一樣的「指導」;莉莉學會表達支持有很多方式,並不一定要觸摸對方,這容易讓人誤解她的意思、以為她在「誘惑」對方。

  有別於個別諮商只有心理師一人,我們難免會想:「因為你是我的心理師才這樣安慰我吧。」團體的成員來自四面八方,大家在平常的生活裡並無交集,在團體的規範下,成員的回饋得是「對事不對人」,且著重於「這讓我有什感覺」,而非「你應該要怎麼做?」。

  當從不同的成員身上得到正向的回應,也一次又一次地體驗「將自己的想法感受表達出來,其實可以讓對方更瞭解自己」。這樣的經驗讓我們得以重新學習人其實都是對等的,而非總把自己放在低處仰望他人。

  最後,原po有提到「讓(人際上的)焦慮消失」,我想完全消除不太可能。但降低到合理、可控制的程度,可以透過練習、透過實際經驗減少壓力反應

  譬如說只要發言,就勢必會擔心「我說得好不好、對不對,大家會接受嗎?」。我已經在公開平台發表過上百篇文章,但每次(像是現在)都還是會擔心「如果發了文沒人回應/沒人看,是不是代表我寫得很爛?」、「如果我寫錯某個諮商/心理學名詞,會不會讓大眾對心理師及其專業有負面印象?」。

  可我同時也知道,「錯誤」並不會引發什麼災難性的後果,大家針對的是「我發言的內容」,而非「我這個人」。那些錯誤的內容,我可以承認、謝謝指正的人,並且更正。

此文改寫自PTT CATCH板回文

參考文獻
Cashdan, S(2001)。客體關係治療──關係的運用(林秀慧、林明雄譯)。心理。(原著出版年:2000)

關於團體諮商的Q&A

團體諮商要去哪裡找呢?

團體諮商的時間及收費標準?

心理諮商相關文章
有問題請用公開留言發問,並且留個暱稱讓我認識一下吧 😀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1. 小元好久不見,很高興看到你的新文章
    想請問是不是某些特定的醫療院所才會提供團體諮商呢?
    還有如果像婚姻跟家庭諮商,也算是團體諮商的一種嗎?
    版主回覆:(04/01/2018 10:29:45 AM)
    hi 娜妲利亞
      真的好久不見~(誰叫我好久沒發文XD")
      醫院的確會有團體諮商,但大多是提供給住院的病人或是家屬,像是癌症患者團體、照顧者團體等等。如果是想參加我文中描述的這種人際互動團體的話,往坊間心理諮商所找會比較多喔。
      若是婚姻跟家庭諮商,因為成員通常就是案主跟他的伴侶/家人,而不像團體諮商成員彼此不認識,因此在形式上還是有些不同。
      在諮商師的養成訓練中,個諮、團諮、婚姻諮商、家庭諮商所需要的能力都不太一樣(在美國婚姻與家庭有自己的證照制度),因此一般而言婚姻諮商就是婚姻諮商、家庭諮商就是家庭諮商,不會將所有是複數成員的諮商都歸為「團體諮商」之下。
      希望有讓妳更瞭解何為「團體諮商」 😀

  2. 哈囉小元,謝謝你的回答
    我現在才知道婚姻跟家庭諮商是兩個各自獨立的諮商項目
    而且不管是哪種諮商,都要有不同的專業知識才能幫助個案
    我想再更進一步了解,以費用來說的話,團體諮商會比個別諮商的費用要低嗎?
    團體諮商的形式是不是很像國外的互助團體(例如:匿名戒酒會)的運行模式呢?
    版主回覆:(04/01/2018 11:00:25 PM)
    hi 娜妲利亞
      其實這樣的區分比較是形式(人數)上的區別,像婚姻會著重在夫妻或伴侶兩人,而家庭可能是小孩父母手足都要參與,但談論的議題可能是相似的,只是案主跟諮商師討論後,共同決定一個認為會最有效的方式來進行。
      團體諮商的費用會比個別諮商來得低喔!以個諮一次50分鐘計的話,費用約是1500上下;團體諮商一次通常是1.5至2小時,單次可能是3、5百不等(要看團體人數跟活動內容)。但團諮的時間是大家共享,因此不會像個諮心理師都專注於自己身上,不過就如同我這篇文章所說,有些議題比起個諮而言,團諮會是更有效的方式,到底要選擇哪種方式進行,也是由案主與心理師一起評估討論後的決定。(可以想像成去看醫生,同樣的病症除了吃藥,也有開刀、物理治療等方式。要採用哪種療法,是患者與醫生共同決定的選擇。)
      最後,匿名戒酒會的確可以說是一種團體諮商的方式喔。國外有時候leader也並不一定是治療師,社工、受過訓的志工等都有可能。總而言之都是要經過一些訓練,才會是合法也合格的leader。
      謝謝妳的提問 😀
    p.s.: 因為妳提到匿名戒酒會,有一部片叫《28 Day》,就是在講裡頭的故事。這是我之前上團體老師在班上放的影片,妳有興趣可以找來看看~

  3. 謝謝小元~~
    學到很多相關的知識
    有機會我會找28 Day來看的
    版主回覆:(04/03/2018 10:09:26 PM)
    不客氣,謝謝妳提出這些問題~我想也是其他人會有的問題,也讓我再說得更全面了 😀

  4. 出社會之後才想找團體諮商,覺得好難…
    上網查發現幾乎都只有大學有開,
    自己去的諮商所也說,這種課比較難確保大家每堂都有空參與,
    所以比較難開,覺得以前沒接觸到這領域好可惜
    不曉得小元有沒有聽說過高雄還有哪邊有團體諮商的呢?
    謝謝
    版主回覆:(12/18/2018 01:03:23 AM)
    hi Ethan
      是的,因為團體的組成非常需要成員們承諾會全程參與,以避免彼此所知會有落差、造成不平衡。
      我想生命線、張老師、家庭教育中心等機構都可以問問看,至於醫院就我所知可能會針對的是病友及家屬,但現在醫院重視衛教,因此不妨也詢問是否有針對一般民眾的團體。
      祝好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