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愛,說哪種語言?──瞭解自己的「愛之語」
文/OrcaKW
(圖片來源:pexels;CC0)
春節接近尾聲,下週就是2月14日的西洋情人節了。你想好要跟另一半吃哪間餐廳?送他什麼禮物了嗎?
是巧克力?花?還是新的皮夾或包包呢?
咦,等等,「為什麼情人節大家想送的都是這些東西?」可是,我想一定有人曾送了對方精美禮物,他卻面露難色;或者,你就是那個覺得與伴侶分享今天發生什麼事是最重要的人,但他卻總是一下怕你餓、一下怕你冷而忙進忙出?
上述情況,可能是你們「愛的語言」不一樣所致喔!
於1995年出版著作《愛之語:兩性溝通雙贏策略》聞名的蓋瑞.巧門(Gary Chapman)博士在書中提出5種愛的語言,又稱為「愛之語」。
1. 肯定的言詞
2. 精心的時刻
3. 接受禮物
4. 服務的行動
5. 身體的接觸
每個人有自己的「愛之語」
每個人對於這5種愛的語言重視程度不一,如果你特別喜歡聽到讚美與肯定,那你的「愛之語」可能是「肯定的言詞」;倘若她覺得有人幫自己把事情都做好就是愛,那她的「愛之語」或許便是「服務的行動」。
那麼,自己的愛之語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從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自己平時的喜好,巧門博士也在書中描述了這5種愛之語的內涵,以下摘要分享。
1. 肯定的言詞
口頭的讚美與欣賞,是「愛」的有力溝通工具。當你發現自己或你的伴侶在被稱讚後總是特別有活力、容光煥發,那麼「肯定的言詞」就是你的主要愛之語。
2. 精心的時刻
「精心的時刻」是給予某人全神的注意,專心的陪伴對方、傾聽對方的談話內容;或者一起散步、旅遊、觀賞電影等「完成一件事」。因此,若你特別喜歡每天結束前和伴侶有個談心時間、喜歡一起下廚,你的愛之語應該就是「精心的時刻」。
3. 接受禮物
禮物是許多人提到「愛」時最容易想到的表達方式,但一份充滿愛的禮物並不一定要花大錢,而是「對方有將你放在心上」的具體化。倘若你喜歡伴侶時不時帶些小東西給你,「接受禮物」便是你的主要愛之語。
4. 服務的行動
當你希望伴侶能幫自己做一些事,如:整理帳單、熨燙衣服,而他也設法努力完成、替你分憂解勞後,你特別感到自己被愛與珍視,「服務的行動」就是你的愛之語。
5. 身體的接觸
身體的接觸通常很快地想到性行為,然而,並不是只有性行為算是身體接觸。牽手、擁抱、親吻、為彼此按摩,都是能感受到彼此體溫的行動。因此若你特別喜歡伴侶幫你按摩,你主要的愛之語應該是「身體的接觸」。
每個人的愛之語都不盡相同,猶如以不同的語言在互動。當我們想給另一半「自己覺得最好的愛」,便經常是以「自己的愛之語」來出發。故喜歡「接受禮物」者,表達愛意的方式也是送別人禮物;但如果對方的愛之語是「肯定的言詞」,難免事倍功半,這實在是非常可惜。
「愛之語」可能會因時間、情境而改變
而隨著時間及情境不同,我們的愛之語也會發生改變。譬如說一位以「身體的接觸」為主要愛之語的人,可能在年末工作焦頭爛額之際希望對方能多做點「服務的行動」;而平時以「接受禮物」為主要愛之語的人,當換了新工作、可能特別希望聽到你說「肯定的言詞」,或是有被好好傾聽的「精心的時刻」。
不只是愛情關係,所有人際關係中的互動都猶如一場雙人舞、是動態的過程。因此經營良好關係的方式除了敏銳覺察親友的需要、適時給予回應外,不妨也試著直接告訴伴侶與身旁的人「我希望你怎麼做」,讓他們有機會表達對你的愛。
最後,除了從生活經驗推知自己的愛之語。有熱心網友將巧門博士的愛之語量表放上網路,只要花個三、五分鐘回答完30題問題,將會以雷達圖呈現你在五種愛之語的得分。
(愛之語測驗;上圖是我的愛之語……「接受禮物」是0,與我對自己的瞭解十分吻合XD)
結果沒有對錯好壞,請隨自己的喜好作答。當問題的兩個選項都很喜歡,或者都沒什麼感覺,請選擇「沒它真的不行」或「比較喜歡多一點點的」的那個選項。
不知道你的主要愛之語是什麼呢?有另一半的你,快和伴侶一起測一下,並記住對方的「愛之語」;而目前單身的你,也可以透過這個測驗更瞭解自己,增進親友間相處融洽。
目前根據我帶領愛情團體、加上邀請親友填答的結果,大約有一半的女性最高者為「精心的時刻」、男性是「身體的接觸」。(樣本數不多,僅供參考)
你呢?你的愛,說哪種語言? 🙂
延伸閱讀
其他感情相處互動文章
〈男女大不同──怎麼與異性進行「有效的溝通」?〉
〈送禮的藝術:班門弄斧(X)、出其不意(O)〉
〈溝通!溝通?為什麼好像有溝沒通?〉
感情/人生類文章總整理
除e-mail等個人資訊外,有問題留言請用公開留言發問,並且留個暱稱讓我認識一下吧 😀
註 本文亦發表於FB粉絲專頁、PTT Boy-Girl板(板友的推文討論我覺得蠻精采的,推薦點閱)
► LINE預約諮詢 ◄
大學唸數學系的理工女,寫過一點程式。
人心的複雜多變勝過數學問題。與來談者一同傾聽內在對話,期待每個人能與自己的存在攜手前行。
以文字分享對分手失落、伴侶關係(理想伴侶)與原生家庭、關係互動溝通、自我成長的觀察、思考、練習。
► LINE預約諮詢 ◄
寫信給我 [email protected]
粉絲專頁:傾聽存在,陳佳敬心理師(小元)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