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法》:何為生,何為死?
圖片源自TAAZE讀冊生活
(利益揭露:透過此文連結買書,我可以得到1~2%的回饋金~)
推薦族群
✓喜歡科幻類小說者
✓對「長生不老」世界充滿想像者
✓曾思索「老」對生命的意義何在者
✓熱愛大場面大架構磚頭書的M傾向讀者(上下冊合計808頁喔>_O)
✈小元書介及心得分享
這本科幻小說的背景,設定在人類已掌握控制老化技術的未來世界。
「不會老」,是多吸引人的選項。看看現在有多少美容美體的廣告,不是主張愈活愈年輕、就是「修復細胞」。當然我想廣告主跟每位客戶都很清楚,「老」,是必然選項。是「怎麼樣變老?」的申論題,不是「要不要變老?」的是非題。
可是,如何有一天真能把它變成是非題的話,你會怎麼選?
作者山田宗樹將小說的背景設定在遭受六顆原子彈催殘的日本共和國,面對喪失泰半人力、百廢待舉的國家,政府官員決定引進美國的長生不老技術「HAVI」。希望藉此讓國人的勞動時間拉長,重振過往榮景。而在引進「HAVI」的同時,也制定了「生存限制法」,規定接受過不老化技術的人們,在一百年後放棄包括生存權在內之一切基本人權。
一百年的計算,從接受「HAVI」技術的時刻開始啟動倒數。因此20歲進行不老化、便可以活到120歲,35歲接受不老化技術、時間到135歲。在這一百年裡,身體年紀凍結在施打的那一刻。故大多數的人,都選擇了在二十多歲的年紀進行「HAVI」、在這個肉體成熟得恰到好處、處於巔峰的時刻。
百年的時間轉瞬即過,第一批接受不老化處置者的大限在即,社會上也開始出現動盪,特別是那些有權有勢者,更是無所不用其極地動用人脈資源、甚至修法來中止百年法的施行。
這本書讓我覺得精采的地方,是很深刻的「矛盾」,更涉及了哲學及倫理學的討論(「人類」的定義是否要重寫?該怎麼決定剝奪一個人的生命?對社會有重大共獻的人,能不能活久一點?如果能的話,這個共獻又要怎麼計量?)。當擁有不老不死的能力、死亡變得不再是自然發生,而是要以外力介入的事件;死期也不再是未知的某天,而是可以逐日計數。答應接受「HAVI」可能只會遲疑一下,但在百年期限到來,可以決定自己「忌日」的準備階段,卻好像怎麼樣都無法決定在哪一日。每一天,似乎都有新的事可以期待;每一刻,都顯得彌足珍貴。
所有的生物從出生那一刻開始,便邁上死亡的單行道。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Erik Erikson便提出以年齡劃分、每個階段有不同任務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wiki),在最後的成年晚期(65歲至死亡),生命即便日暮西山,卻也顯得豐盈圓融。可是若肉體凍結、即使年紀還是繼續疊加,心理上還會產生相應的感受嗎?
當行動不便的困難、記憶力衰退的無助開始成為極少數人才會遇到的特殊狀況,那要期望我們能感同身受,不啻於是夏蟲語冰。而因為沒有退化、沒有力不從心,好像也沒有籍口不在個人事業上不斷前行,沒有交棒、沒有退位……想像累積了那麼豐厚的成就,卻沒有時間回顧的生活,對我來說像是讀了一本好書卻沒有時間沉澱反思、得馬上拿起下一本再讀,嗜書如我也會覺得反胃吧,在心理與精神的層面上。
最後,我以自己的一個小故事做結。忘記對話的人是我的大學還是研究所室友,曾發生以下的討論。
「如果讓妳回到18歲,妳願意嗎?」對方問著。
「不要,要我回到18歲呆蠢傻笨的樣子,我才不要。」這個問題並沒有太困難,我記得自己幾乎是反射性地回答。
「那如果……身體回到18歲,可是記憶仍保持著呢?」
嗯,這真不是個容易回答的問題,算你狠。
思量了幾秒,我說:「我現在的答案是不要,雖然我會透過運動、飲食保持身體健康,以閱讀及創作活化腦神經。但身體的變化,無疑也是讓心理狀態發生改變的因素,這是生命裡的一部份。都還沒經驗過就將之除去,總覺得好像少了什麼,有點可惜。」
我並不是在說,要經歷過許多光怪陸離、慘絕人寰之事再奮起的才叫精采人生(對讀者聽者來說是精采故事的經歷,對當事人經常是生不如死啊……),每個人都在走自己的道路,遇到的人事時地物也迥然不同。
可是,在形形色色的人生之中,唯有老化與死亡是我們共通結局這點,不知怎的總令我有些寬慰。在生與死之間,有個「老」,似乎可以有些緩衝,而好像也因為不知哪天會死,每一刻才顯得那麼真實。死神時刻在後追趕的事實,將平凡襯托得無比璀燦。
祝閱讀愉快。
延伸閱讀
小元選書
► LINE預約諮詢 ◄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