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記】20170117 – 在每個當下認識自己就是「意識」(awareness)
文/小元
剛剛在書上讀到這麼一段話,它簡明、清晰,卻又直指人心,令我感到戰慄不已。在充分咀嚼後,寫成這篇文章。
在每個當下認識自己就是「意識」(awareness),這是完形治療的核心概念:「它是一種聚精會神的清醒狀態,以此面對現在與這裡每個當下在我心裡、身上、周圍的種種事物。」[註]──費德曼.舒茲.馮.圖恩(Friedemann Schulz von Thun),《談話聖經》(TAAZE讀冊生活連結。利益揭露:透過此連結買書,我可以得到1~2%的回饋金~)
2016年,是我從2013年9月開部落格以來,文章寫得最少的一年。除了三件大事──研究所畢業、工作、考上諮商所──毫無遺憾地都完成之外,我想在寫作上,是沉潛的一年、也是反思的一年。
在還沒推甄上研究所,我便聽聞所謂的「諮商風格」、「諮商學派」。對心理學有所接觸的人應該多少有聽說,像是「精神分析」、「阿德勒」、「存在心理治療」、「完形」、「認知」,一直到比較近代的「後現代」、「焦點」、「EFT」等。
大抵而言,在心理系與諮商所的養成訓練、會如像醫學院一般,把所有的學派都走過一遍;而學派、風格的成形,端視每個人的興趣、特長,以及生活經驗。簡而言之,會走哪個學派,是與「你這個人」,交纏在一起的關係。
不諱言地說,其實我本來的第一志願,是國北教。因為在大約半年前,我對EFT(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情緒取向治療)頗感興趣。可是隨著一本本的心理相關讀物,能讓自己發出「啊哈!」驚歎,或是「這跟我寫的某篇文章概念好像是相似的呢!」共鳴者,是存在心理治療、哲學諮商、完形。
存在心理治療、哲學諮商、完形,這三者大概是目前的諮商學派中,與哲學思想最為密切相關。哲學,在現代似乎是被大眾認為束之高閣的一個學科,講著詰屈聱牙、深奧難懂的話。可是,所有人在徬徨無措、對人生感到迷惘時所問的同樣一句──「人生的意義?」,卻是從古至今的哲學家們,一直最關切的問題之一。
因此對我而言,其實哲學並不是「無謂的泛問」、不是高高在上的不知所云,從來不是。哲學,是對人生、對生活的真切探詢。
一本原著以德文寫成的書,佐以拜吾友之賜、每年隨她一同飛越七個時區到我手上,這個德國樂團的最新專輯。(此書翻譯為《談話聖經》好像有點……太俗擱有力了、或以為是是把妹教戰手冊之類。總之是如果沒查過的話,我光看書名有九成不會想碰……還好沒錯過它。)
Gregorian這個樂團,記得是在2003年喜歡上的,至今算算也進入第14個年頭。沒有宗教信仰的我,為什麼獨獨被這個帶著宗教味的樂團所吸引、一聽十來年,其實自己不很清楚。直到許多年前,《犀利人妻》21集,席曼寧對朱芯儀的一席話,似乎點出了問題所在。她說:「一個人喜歡的音樂,通常表現他的內在。」
引發我們共嗚的,從來不是表面上的文字、畫面、節奏,而是被挑起、而後投射的那個或激動或痛苦,或渴望或祈禱。
(附上該樂團放在FB粉絲團的演唱會DVD試閱影片,誰說走聖樂風就不能high的~)
這個世紀還堅持買CD、一張不差地買;讀紙本書、一頁不漏地翻,是一種老派之必要。
祝福各位。
◆延伸閱讀
〈遇見「理想伴侶」的第一步:瞭解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其實是「你」〉
〈探索自我──用紙筆,為自己debug〉
〈「主題式」自我介紹:說你自己的故事〉
[註] Petzold, H.: Gestalttherapie und “direkte Kommunikation” in der Arbeit mit Elterngruppen. In Petzold, H.: Konflikte. Paderborn 1973, S. 276
► LINE預約諮詢 ◄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