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

【作品】愛的能力 一直都在

【作品】愛的能力 一直都在
※照片翻攝自《自由時報》 2018.03.11刊於《自由時報》兩性異言堂   被前男友提分手的日子,是幾年前暑假的尾聲。在諮商中心與心理師談了兩、三個月後,痛苦的程度逐漸消減,但同時也隱約感知到,有一股不安正在成形。藉由耶誕夜的社團聚會,我向兩位學妹提及此事,說著說著,一句話在自己意識到前便脫口而出:「我覺得自己好像沒那麼愛他了,這讓我好害怕、好害怕啊!」

【日記】20180318 – 烏頭翁

【日記】20180318 – 烏頭翁
圖、文/OrcaKW   假日的午后,我正準備收回上午拿出去曬的枕頭。突然一陣清脆婉轉從宿舍中庭傳來,凝神細看、只知道不是尋常如麻雀家燕,便以躡手躡腳之姿快速衝回寢室取出相機,按下電源、取下鏡頭蓋、躲到牆後……接下來的5分鐘我跟隨著鳥兒的跳躍,從不同的三個角度、拍下近百張照片。   待鳥兒飛走後,我回到寢室查找這是哪一種鳥類。從各式介紹生態的資料比對中得知,我拍到的是烏頭翁、是臺灣特有種。這是繼上...

【日記】20180113 – 淞

【日記】20180113 – 淞
文/小元   位在花東縱谷的東華,被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擁抱。也是來到花蓮,我才真切感受到什麼叫「大山」。一開始、常有一股不知道該怎麼面對他們的慌張與惶恐,「我該拿這樣一排連綿的大山怎麼辦?」

【作品】書的多重宇宙

【作品】書的多重宇宙
文/小元 ※照片翻攝自《自由時報》 2017.07.30刊於《自由時報》花編副刊   已經忘記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於床頭、包包、辦公桌的抽屜等處,隨時能找到至少一本以上的書籍。一本書,對我來說卻像是一處淨土,得以在躁動的生活中安身立命。

【日記】20170117 – 在每個當下認識自己就是「意識」(awareness)

【日記】20170117 – 在每個當下認識自己就是「意識」(awareness)
文/小元   剛剛在書上讀到這麼一段話,它簡明、清晰,卻又直指人心,令我感到戰慄不已。在充分咀嚼後,寫成這篇文章。   在每個當下認識自己就是「意識」(awareness),這是完形治療的核心概念:「它是一種聚精會神的清醒狀態,以此面對現在與這裡每個當下在我心裡、身上、周圍的種種事物。」──費德曼.舒茲.馮.圖恩(Friedemann Schulz von Thun),《談話聖經》(TAAZE讀冊...

【日記】20161106 – 洗鋼筆

【日記】20161106 – 洗鋼筆
文/小元   拿出專用的小杯、把鋼筆各部位全數拆解,捏著筆尖於水龍頭下快沖、將大部份顏色洗去,而後拿出針筒(寫鋼筆的人有幾枝針筒是很正常der,請勿大驚小怪)、汲取清水朝筆尖發射符合白努利定律的微.高速水柱;接著進入小水慢滴階段,幾分鐘後置於杯裡。

【日記】20160604 – 言論自由vs.傷人於無形

【日記】20160604 – 言論自由vs.傷人於無形
文/小元   近期PTT上因為言論自由出現種種風波,對於一個鄉民資歷不算太久,但登入次數也破了1600、目前是象板板主(昨天6/3正好是上任滿一年)的我來說,有一些感慨。   「言論自由」到底界限在哪?我覺得某個人的文章很無聊又沒邏輯,我不喜歡。這時可不可以噓、可不可以罵廢、叫他滾?或者直接推文說「寫出這種東西,怎麼還有臉活在世界上?」但如果同意這樣的觀點,那我是不是也要承受別人用同樣的理由噓我、...

【作品】〈小缪思〉 寫作花園

【作品】〈小缪思〉 寫作花園
※照片翻攝自《自由時報》2016.03.04刊於《自由時報》花編副刊  愛好文字與寫作者,大多都有隨時記下靈感的習慣吧。而我除了隨身攜帶筆記,亦在床頭疊架著已讀未讀半讀的讀物之間,擱著自行以廢紙製做的便條,以在第一時間把飄然出現的靈感捕捉,凝為一顆種子,好植於我的寫作花園。

【日記】20151226 – 小小的聖誕禮物

【日記】20151226 – 小小的聖誕禮物
文/小元   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在PTT的文具板舉辦贈送活動,而每一次的贈送,也都把要送的東西先行公開。這樣做的意圖很簡單,中獎的人收到就會是這個,沒有驚喜、也沒有驚嚇(?),喜歡、有需要的就參加,不喜歡、已經有的就跳過,清清楚楚、簡單明瞭~

【作品】〈愛情的老公〉分手後 好好說再見

【作品】〈愛情的老公〉分手後 好好說再見
※照片翻攝自《自由時報》 2015.05.04 刊於《自由時報》兩性異言堂   「好聚好散」、「分手還是朋友」,應該算是一段無法走入婚姻的男女,所能想像的最佳結局吧!但要做到這樣,除了雙方處理感情的方式都得夠成熟之外,還得加上分手原因並非是因為其中一方移情別戀,而是兩人理性溝通過後的結果,被提分手那一方能瞭解對方的難處,而不是惡意欺騙。得有那麼多先決條件要滿足,才能真正做到「從愛情退回友情」這種理...

【作品】愛情人類學》理工人談失戀

【作品】愛情人類學》理工人談失戀
※照片翻攝自《自由時報》 2015.03.15刊於《自由時報》花編副刊   日前,一位失戀不久的朋友在聊天時說:「剛分手時,情緒總是大好大壞,可是久了好像就能慢慢平靜下來。」這句話我心有戚戚焉,因此點了頭表示同意。但隨即,他冷不防地問:「為什麼會這樣啊?」

【作品】〈失戀同盟〉憑什麼 下一個會更好

【作品】〈失戀同盟〉憑什麼 下一個會更好
 ※照片翻攝自《自由時報》2015.01.14 刊於《自由時報》兩性異言堂  當失戀的朋友泣訴遇到不對的人、談了一場以分手作收的感情,這句「下一個會更好」,像是大家約好的一般,總是會在某個時間點出現。然而,如果失戀者的狀況是,每一次戀情都被自己所追求的對方視為工具人,或是他的歷任情人個個是花心玩咖,在這種情形下,他的下一段感情,憑什麼會更好?

【作品】〈愛情大智慧〉一見鍾情是個幻想

【作品】〈愛情大智慧〉一見鍾情是個幻想
  ※照片翻攝自《自由時報》 2014.12.16 刊於《自由時報》兩性異言堂   「昨天在路上遇到一個眼睛會放電的帥哥,我看他的第一眼就被『電到了』!對看幾秒後,他就走過來跟我要LINE跟FB帳號。這算是一見鍾情吧?」一見鍾情看似浪漫,也是不少愛情小說、偶像劇愛用的老梗設定,故不少人將之視為戀愛的最高準則,滿心期待走在路上和誰對到眼神,就能開啟一段天長地久的感情。但天曉得他們到底是在和誰談戀愛?...

【作品】心靈花草茶》好好吃飯

【作品】心靈花草茶》好好吃飯
文/小元 ※照片翻攝自《自由時報》 2014.12.13 刊於《自由時報》花編副刊   以前,我是個做什麼都快的驚急風,做事快、走路快、打字快、看書快……連吃飯,都是以「五分鐘解決」為標準,吃完拿張紙巾一抹,回頭繼續衝鋒陷陣。一直到數年前開始學日文後,原本的舊習才有所改變。

【時事】比選舉更重要的事──關於器捐,與死亡

【時事】比選舉更重要的事──關於器捐,與死亡
文/小元   簽署的原因:如果因為我的死亡,能給其他人新生,那我並不是死了,只是換個方式活著。   給家人的話:我知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但你們也教過我,「國家興亡,匹夫(婦)有責」。謝謝你們,給予我生命。   這是一篇談論死亡的文章,保證沒有任何血腥的畫面,只是提及死亡,可能會讓人有些不知所措。

【時事】網路,加速民主

【時事】網路,加速民主
文/小元〈網路讓我們看清候選人的「品質」,就像買東西前要先看開箱文〉,前述為投書到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獲得採用的連結。重點不是網軍,而是候選人的「品質」  這次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大敗,各大名嘴與政治評論家,在分析選後情勢時,都不免提及年輕世代的網路力量,甚至建議下次國民黨要認真籌組一支網軍……提出這種見解的人,其實都還沒搞懂這次國民黨是怎麼輸的。  ...